投資者購買股票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投資股票隨上市公司實質成長而獲得長期的資本利益,并通過公司年度的分配收益獲得投資回報。投資者希望避免股票市場波動,尤其是突發事件引起的劇烈波動所導致的損失。如果沒有賣空工具,當股市劇烈波動時,投資者可能會紛紛拋售股票,從而推動股價下跌。股價指數期貨交易提供了一個規避市場系統風險的機制,其原理是根據股價指數和股票價格變動的同方向趨勢,在股票市場和股價指數期貨市場上進行相反的操作以抵消股價變動的風險。這樣,在市場可能出現波動時,投資者能夠保值投資而不需要賣出股票,從而穩定市場、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舉一個實際的商品期貨交易的例子,例如小麥期貨交易:農民負責生產和銷售小麥,面粉加工廠需要購買小麥進行面粉加工。如果農民認為未來兩年小麥產量豐收,價格可能下跌,而他們對當前價格較為滿意,他們可以選擇出售明年的小麥期貨來規避風險。這樣就會出現兩種情況:1)如果小麥價格真的下跌,農民明年出售小麥的收入會減少,但由于出售了小麥期貨,期貨上賺了錢,他們的總收入能夠保持穩定。2)如果小麥價格沒有下跌,甚至上漲,農民在期貨交易上可能會虧損,但由于小麥價格上漲,他們的總收入增加,同樣也能保持穩定的收入水平。對面粉加工廠也是一樣的原理,只是他們需要購買小麥期貨來控制原材料(小麥)成本。
股價指數期貨的功能包括:1)投資者無需直接購買股票即可參與股票市場投資,減少了相關費用和麻煩。2)股價指數期貨采用保證金制度,投資者無需投入大量資金即可參與市場投資,一般具備較高的杠桿比例。3)交易成本通常比股票交易小很多。
舉一個股指期貨的例子來說明:假設當前股指為3000點,投資者預測市場將會上漲,他們可以在3000點買入1口股指期貨,該合約總價值為900000元。由于期貨交易采用保證金制度,投資者只需要按照一定比例繳納保證金,如10%,則只需繳納90000元。幾天后,股指上漲到3600點,投資者選擇平倉,獲利為600*300=18萬元。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投資者只需投入9萬元,而在20%的上漲行情中獲得了18萬元的收益,收益率是指數上漲幅度的10倍,這就是10%保證金制度所帶來的杠桿效應。投資者獲得的利潤實際上來自賣出股指期貨的那個人。相反地,如果判斷錯誤,股指下跌到2800點,投資者將虧損6萬元,相當于大盤跌幅的10倍。
因此,期貨交易無論是買入還是賣出都有利可圖,只要投資方向與市場方向一致,也就是正確判斷了市場的趨勢,投資者就可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