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市場主要服務于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是創業板市場的典型代表,孵化了微軟、英特爾、蘋果和思科等一大批高科技巨頭,對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和經濟的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納斯達克的成功啟示下,世界各大資本市場紛紛設立自己的創業板市場,例如倫敦交易所的AIM市場、法國的新市場和香港的創業板市場。
創業板市場與主板市場的主要區別在于,創業板市場不設立最低盈利規定,以避免高成長的公司因低盈利無法上市;提高對公眾最低持股量的要求,以確保公司有足夠的資金周轉;設定主要股東的最低持股量和出售股份的限制,以保持管理層對股東的承諾。此外,創業板市場使用公告板只要符合要求,不論公司在何地注冊成立,都可獲準上市。
有些投資者擔心創業板市場會導致資金流向主板市場,但這種擔憂是多余的。理論上來說,如果證券市場上的投資品種無法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突破,則市場發展將停滯不前。因此,只關注市場擴容而忽視創業板市場注入的全新概念和題材是短視的。實際上,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
創業板是指為解決小企業融資困難而設立的證券市場,對中小型新興企業,尤其是高成長性的高科技公司提供資金融資的主要市場。根據與主板市場的關系,創業板市場可以分為獨立型和附屬型。獨立型創業板完全獨立于主板市場,有明確的角色定位;附屬型創業板附屬于主板市場,為主板市場培育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在發展成熟后可以升級到主板市場上市交易。我國的創業板可能會采用獨立型模式,因為這類創業板市場成功率較高。
納斯達克是全球最受關注和成功的創業板市場,它于1971年開始正式交易,為那些風險太高無法在主板市場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提供融資渠道。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業務主要涉及高科技項目、生物工程和藥物研究等領域。經過30年的發展,納斯達克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創業板市場之一,上市公司超過5100家,其中480多家來自于美國以外的國家。整個市場1998年的全年交易額高達58000億美元,市場交易活躍。
納斯達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1年。在1971年2月7日開始正式交易后,到1989年底,納斯達克指數在100至500點之間波動,但基本上是上漲的趨勢。在這個階段,因為納斯達克市場還是一個新興市場,上市公司大多是一些小型公司,投資者對它們的信心和熱情有限,因此市場指數波動不大。到了1990年至2000年5月期間,許多上市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成為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推動其股票價格暴漲,帶動納斯達克指數大幅攀升至4000多點,創造了股市的神話。直至今日,納斯達克仍然是全球最成功和備受關注的創業板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