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SEC正在推動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國外公司提交審計底稿。而實際上,許多海外公司都將審計底稿視為屬地管轄事項。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副教授黃鐘偉表示,SEC和PCAOB早已對中概股開展了十多年的審計底稿核查。因此,中概股公司和投資人在海外上市時應當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風險預估。
然而,隨著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實施,審計底稿核查已經從行政部門升級到法律層面,這進一步提高了中概股維持發售影響力的可變性。黃鐘偉認為,這可能會給中概股的并購重組帶來阻力。
盡管如此,在3月16日金融業平穩發展趨勢聯合會工作會議上,中美雙方已經達成了一些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國政府部門再次允許一些公司到境外上市。雖然這些好消息對銷售市場產生了短暫的正面影響,但市場環境動蕩不安,全世界項目投資心態也在變化,美洲區的IPO也受到了一定危害。安永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美洲區的IPO買賣總數和籌資額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對于被列入待定審計名冊的公司,該如何自救呢?黃鐘偉表示,根據HFCAA,只有經過三年仍不符合PCAOB的審計規定,才會被SEC列入明確審計名冊并摘牌。因此,被列入待定審計名冊,并不意味著公司會被直接摘牌。公司可以在15個交易日的上訴期內積極主動起訴,還可以考慮拆換審計組織,或者更改發售地址。同時,中美兩國監管部門也在就中概股的審計問題積極地開展商談。
總的來說,中美雙方正在努力解決審計問題。中國證監會國際部責任人表示,易會滿主席和SEC主席已經三次舉辦視頻會議,商討處理中美審計管控協作中的遺留問題。中美兩國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順暢而有效,彼此均有意愿處理矛盾和問題。最終的結果需要看雙方的聰慧和初衷。至于那些被列入待定審計名冊的公司,它們是否真的會在未來兩年內暫停上市,取決于中美審計管控協作的進度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