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考慮一下統計數據。彭博(Bloomberg)在2014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根據從兩家最大交易量的外匯經紀商嘉盛集團(Gain Capital)和福匯(FXCM)提取的客戶數據,68%的投資者在過去的一年中都遭遇了賬戶凈虧損。盡管從換個角度理解,這個數據似乎并不算消極:每3個人中,就有1個在外匯交易中盈利,但這與通過外匯交易變得富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此外,這份報告是在2015年1月15日席卷全球的瑞郎“黑天鵝”危機發生之前的兩個月公布的。1月15日當天,瑞郎兌歐元暴漲了41%,瑞郎兌美元暴漲了38%。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導致許多參與者遭受了巨大的虧損,甚至有三家經紀商破產,當時美國最大的零售外匯經紀商福匯(FXCM)也損失慘重。
希望通過外匯交易變得富有的零售交易者往往運氣不佳,原因有以下這七個:
1. 過度的杠桿比例:盡管貨幣總是處于波動中,但像瑞郎危機那樣劇烈的波動是不經常發生的。例如,歐元兌美元匯率在一周左右的時間段內,從1.20降到1.10,這種波幅小于10%。相比之下,股票的波動在一天內可能達到20%左右。外匯交易的誘人之處在于外匯經紀商提供的杠桿比例,這個比例可以用來放大你的盈利,但也能加重你的虧損。
舉個例子,一個交易者在歐元兌美元1.20價位入場做空,持倉5,000歐元,然后在1.10獲利出場,他可以獲得小小的盈利500美元,盈利率為8.33%。但如果這個交易者使用美國允許的歐元交易最大杠桿比例50:1,那么不計入交易費用和傭金的情況下,他這場交易可能的盈利為25,000美元,盈利率高達416.67%。
當然,也有可能這個交易者在1.20價位做多,使用50:1的杠桿比例,然后在1.10時關閉交易,那么他的 潛在虧損也為25,000美元。在一些國家,允許的杠桿比例可以達到200:1或更高。過度的杠桿比例是零售外匯交易中最大的風險因素之一,許多國家的監管機構都對此進行打壓。
2. 不對稱的風險回報比例:經驗豐富的外匯交易者會努力減少每一次的虧損,然后抓住正確的交易時機,用大的盈利來對沖每一次的虧損。然而,大多數交易者恰恰相反,他們不斷獲得小額盈利,卻因在一次失敗的交易中停留時間過長而導致較大的虧損,很容易導致交易者的虧損超過本金。
3. 平臺或系統故障:想象一下,你持有大量頭寸,但由于平臺故障或系統問題,在關鍵時刻無法關閉交易,那么你會面臨怎樣的境地?這種故障可能是斷電、網絡加載超時或電腦死機。當然,市場劇烈波動期間,訂單中的止損可能無法正常觸發。回到瑞郎危機的例子上,在2015年1月15日市場波動之前,許多交易者在做空瑞郎時會設置嚴格的止損,但由于市場缺乏流動性,他們都在不斷進行關閉交易的操作,最終這些止損位被證明無效。
4. 無信息優勢:大型外匯交易銀行有著超高的外匯交易量,而且還有信息優勢,如商業外匯流、政府干預政策等,但這些優勢對零售交易者極難獲得。
5. 外匯波動:回想一下瑞郎波動的時候吧。高杠桿比例意味著在異常的市場波動期間,交易資金會迅速流失。2015年的上半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6. 場外交易(OTC)市場:外匯市場是場外交易市場,并不像期貨市場那樣集中監管。這也意味著外匯交易無擔保,更容易導致對手方風險。
7. 詐騙和市場操縱:外匯市場時不時爆出詐騙案